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艺栈申请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该展厅 | 向外界推荐展厅 | 帮助中心
  国画艺术名家 王承善 黄金 艺栈
  sdwcs.sh1122.com   国际服务席号: 25276
最新博文:
我35年拍3幅佛山倒影      如何拍好海岸风光      如何拍好雪景      悉尼歌剧院散记      谈谈室内拍人物照的用光技巧      在岱顶,见证08年第一缕阳光     
我的动态    
王承善采写通讯稿件摘登
发布时间:2017-03-18

《张 海 迪 入 党 记》

   

       这是一次张海迪终生不会忘记的会议。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晚,莘县广播局会议室里灯光通亮,气氛庄严,局党支部大会正在举行。当到会的十七名党员全部郑重地举起手臂,支部书记李新春宣布:“全体一致通过,同意张海迪入党”时,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两眼模糊了。她用双臂的撑力使劲移动了一下上身,显然是想说些什么,但这位口齿伶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情的姑娘,一时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一)
       张海迪,乳名叫玲玲,一九五五年秋在济南出生。在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还相当好的年代,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从五岁起她开始用极大的精力对付病魔,但终无效果。小小年纪的她瘫痪了。从此,她陷入了无比的痛苦之中。然而,成百上千的人为了减轻她的痛苦而给予她的体贴和温暖,党和政府对她的关怀和厚爱,都变做一粒粒纯洁的种子,埋入了小海迪心中。
      书,给了她知识和力量。她刚刚靠自学识了些字,就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雷锋的故事》以及《古丽娅的道路》等,她已记不起读了几遍。书中那一位位具有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强烈地吸引着她。为了像陶妈妈一家人那样生活,她甚至把《我的一家》从头至尾抄了一遍。
      一天,爸爸给小海迪带回一本画报。画报上有解放军某部几位共产党员为抢救国家财产与烈火博斗光荣负伤的故事。她问爸爸:“这些叔叔为什么不怕疼、不怕死?” 爸爸回答:“他们是共产党员啊!” 于 是, “共产党员就是专为别人而不为自己活着的人” 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小海迪那驰骋的脑海里。为了像共产党员那样给国家和人民贡献些什么,这位三分之二肌体失去知觉的瘫痪姑娘,以非凡的毅力,执着地追求着进步,勇敢地探索着人生的价值。她在病床上顽强地读完了从小学到中学的主要课程。为了给群众治病,她让爸爸从书店买来医学书籍,认真钻研医学基本知识和针灸原理;为了干好组织交给她的无线电修理工作,她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业务;为了多掌握一项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她攻读了好几门外国语……她用比健康人多付出许多倍辛劳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我要做这样的人。”

    (二)
       张海迪要求进步,是从要求加入共青团开始的。一九七年,张海迪随父母下乡插队,来到了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立即,村里的男女青年被这位活泼好学的姑娘吸引过来。张海迪多么羡慕村里那些青年团员们呀!她想,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这个组织中的一员,是光荣的,我要争取。妹妹张雪征入团时,海迪简直比妹妹还高兴。她对全家人说:“从今天起,我就是半个团员了。”其实,张海迪早就以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了。每逢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做好事,她总叫人推着去参加;哪位团员朋友产生了思想问题,她便以大姐姐的身分同他谈心。不久,海迪加入了共青团。于是,她更加磁石般地吸引团结周围的青年共同前进。她的家几乎成了“团员青年活动之家”。
     (三)
       争取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张海迪的迫切要求。多年来她把这一愿望埋在心底,努力创造条件,处处以党员为榜样,力求为人民多做工作。她同周围的青年朋友们在一起,时而你伴我唱,时而谈笑风生,而更多的活动内容则是相互学习,共同勉励,提高思想觉悟,追求政治上的进步。有一位叫战会昌的青年,由于种种原因,一度思想消沉,精神不振,海迪像亲姐妹一样推心置腹地开导他,要他从英雄人物和革命理论中寻找充实自己的力量。后来,小战参了军,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海迪调到莘县广播局后,局党支部对她的进步十分关心。特别当海迪的模范事迹在全国传开以后,党支部更注意在思想上对她进行帮助。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支部副书记王玉芳找海迪谈心,在谈到入党问题时,海迪说:“这件事,我想过多少年了。通过学习党史和党的基本知识,我深深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没有我的今天。我从内心里热爱党,也盼望自己能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但是,我总觉得自己与党员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王玉芳深深地被这位病残姑娘那颗对党无比赤诚的心所感动,鼓励她勇敢地向理想高峰攀登。海迪埋藏在心底的愿望迸发了。她说:“书记的话我听懂了,大胆追求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我的身体虽已瘫痪,但思想要永远保持健康。我要在争取进步的实践中,锻炼得更加坚强。”她当即向党支部提出要求入党的口头申请。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在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之际,张海迪把一份经过反复酝酿写成的入党申请书交给了党支部。“像小苗盼望阳光雨露一样,我殷切期望早日投入党的慈母般的温暖的怀抱,在党的直接关怀、教育、培养下,成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我志愿做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敬爱的党,请考验我吧!”张海迪入党申请书中表露的每句忠言,都折射出这位残疾青年对党的无限深情和热切追求。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下午,正在修理部当班的张海迪接到党支部的通知:晚上到局会议室开会,讨论你的入党问题。张海迪高兴极了。她匆匆吃过晚饭,又认真打扮了一番,就催家人赶快推她出门。来到会议室,她准备下纸笔,要记下同志们的批评意见。可会上同志提出的都是一些感人至深的表扬和鼓励。是啊,在广大党员的心目中,这样一位严重病残却矢志不渝献身于党的事业的姑娘,已经具备入党条件了。于是,一致通过了她的入党申请。张海迪激动地以颤抖的语调说出今后的打算:“如果上级党委批准我入党,说明党和人民对我的要求更高。我要以此为新的起点,更加刻苦地学习和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1984此稿刊出后全国十七家党刊做了转载)

 


架起中新合作的桥梁
                       
——李光耀胶东三市考察随访录

      7月初的胶东滨海,凉风习习,空气清爽。然而,新加坡共和国资政李光耀、副总理王鼎昌率领庞大的高级代表团到青岛、烟台、威海三市考察访问,却在这里掀起一股不小的热浪。一路鲜花彩旗,到处街谈巷议。短短6天时间,新加坡客人通过考察、洽谈、参观,对3市好客的主人、丰富的资源、美丽的风光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光耀资政收获丰收般的喜悦心情更是溢于言表。几天里,他运用多种场合阔谈在山东的感受,勾画新加坡与山东开展全面合作的蓝图。这位世界知名政治家令人尊敬的形象,牢牢印在了记者的记忆里。

    “我终于又来到山东”

      今年70高龄的李光耀资政,与8年前他首次来山东访问时相比,头发明显变白了,但他的精神依然矍铄,特别是讲话时那流利而洪亮的嗓音,更显示着这位卓越国家领导人精力的充沛和思维的敏锐。他说,从我第一次到山东访问以来,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势的发展使得山东也使得中国得到很大好处。今年4月吴作栋总理访问山东以后,特别推荐我们都到山东看看。这次,我终于来到山东,感到非常高兴。他介绍说,在这次访问之前,我们曾派先遣组来了解山东的情况。应该说,这次看到的要比调查组的报告更加使人鼓舞。这三个城市的领导层表现出的对尽快发展自己城市的专注和重视,和三个城市呈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活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威海市,它的建设速度与两年前相比是非常高的。这不仅表现在这座城市建筑质量和建设队伍的能力方面,还反映在他们渴望学习、努力工作的精神上。总而言之,我这次看到的一切都十分受鼓舞。山东与新加坡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双方的经贸合作与交流迅速发展,目前已进入贸易、技术、劳务全面展开、多层次推进的新时期。进入1993年,新加坡和山东省高层领导人的互访频繁起来:4月下旬,吴作栋总理率新加坡政府代表团考察访问山东;6月初,新加坡驻华大使郑东发先生来山东访问;6月底,山东省省长赵志浩率省政府代表团及青岛等6个市的市长考察访问了新加坡;这次李光耀资政亲率一个176人的大型代表团再访山东。一系列的互访,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国土上的“山东热”和山东半岛上滚动的“新加坡热”均升温到了较高程度,双方间的友好关系明显加强了。在胶东期间,尽管访问活动安排得紧张,但新加坡客人们还是抓紧点滴时间到有关单位考察、接触、洽谈,许多人放弃了吃饭和休息。在青岛,市长举行的欢迎宴会还没结束,新加坡C&W电子(私人)有限公司和青岛电子仪表工业公司关于合作生产BP机的意向书已在洽谈桌上签定。初步统计,6天时间双方企业界共洽谈项目300多个,签订合同1项、协议12项、意向书30多份。合同外资额250万美元,协议外资额近14亿美元。李光耀资政不时从他的企业家那里了解着情况,对商人的工作质量和山东主人们的积极配合表示十分满意。他说,山东给我的印象是美好的,我感到山东的潜力已延伸到了这3个城市之外。这3个城市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位于胶东半岛,位置优越,具有海滨城市的地位,这里有基础雄厚的经济,还有比重为百分之三十的农业。因此,这里有巨大的潜力。我认为,我们之间合作的基础是广阔的。

      世界著名政治家的卓识
      李光耀1932年9月16日
生于新加坡,1951年起从事辩护律师和诉状律师工作。1954年人民党创立,他担任总书记。1959年5月,人民党在大选中获胜,他领导组成政府并出任总理。1963年9月,他作为新加坡15名代表之一进入马来西亚议会,直到1965年8月新加坡从联邦中独立。自1968年以来,他连续7次在大选中获胜。1990年11月,他辞去总理职务,被新任总理吴作栋任命为资政。几十年来,李光耀领导新加坡政府创造了很好的治国经验。他的阅历,他的言论,特别是近年来他对国际政治的言论,对中国外交工作的言论,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言论等,都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次出访,他刚刚踏上山东半岛这块土地,就在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的会谈中发表了对发展国际经贸关系和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他说,现在要预见世界经济如何发展是很难的。因为现在世界正处在一个转折关头,美国的经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但其经济的回升却非常软弱。欧洲的经济也正在衰退,德国吞掉了东德后消化非常困难, 日本经济也处在困难时期,但它仍在发展,每年增长1%到2%。东亚的韩国、中国的上海、台湾、香港、东盟国家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活力的地区。东亚国家如中国是以12%至13%的速度发展,泰国和马来西亚,都以8%至9%左右的速度发展着。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经济发展的动力,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一些大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的消费需求。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放慢了,今后的岁月,我们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放慢。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不应该努力加强那些有利于我们东亚地区发展的因素。从高原则分析的方法看,东亚无论从技术上、从人的文化素养上、从人力资源上以及在资金上已具备了在未来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经济集团的能力。接下来的20至30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将是看好的,它将成为一个繁荣的工业化国家。我曾对美国和欧洲人说过,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能做的事,中国大陆将做得比港、台、新加坡好几百倍……正是由于具有了这种对国际经济居高临下的分析和驾驭能力,李光耀借助海外国家的科技、资金和消费能力,让新加坡在30年的时间里,从贫穷跃上发达国家行列。他一贯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因素是绝对分不开的。他预言,山东今后的发展会比较快。他的分析依据是,山东和日本、韩国的距离很近,这两个国家前些年把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如今,山东的投资环境正在改善,这就可以把他们的投资吸引过来。山东离他们很近,他们甚至可以早晨来晚上归,管理起来十分方便。如果是这样,国外对山东的投资要持续15年左右。正是出于这种分析和考虑,他极力主张发展中新间的经贸关系,并支持自己的企业家到山东投资。 

       新加坡经验的诚挚传播者
       早在今年6月,李光耀资政在会见山东省人民政府代表团时就对赵志浩省长说过,新加坡决定到中国办一个综合工业园区。他说,那里不但搞工业,还要搞商业、金融业、旅游业、娱乐服务业和居民住宅区。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我们既投资硬件,也转移软件,建设一个完全按照新加坡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的新城区。我想从城市规划开始,全面传播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综合管理方面成功的经验,搞一个样板,把新加坡经验的种子深深埋在中国的土地上,使各地都受到影响。新加坡共和国,人口300万,全境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仅630平方公里。这里过去是个荒凉小岛群,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还被日本人占领过,日本投降后又恢复英国统治,直到1946年。1959年新加坡成为自治邦,李光耀任总理,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宣布独立。近30年来,新加坡在李光耀的治理下,扬长避短,着眼于国际市场、国际资金,制定全方位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新加坡有着良好的文明形象和社会秩序,经济繁荣,国富民强,是亚洲新兴的现代化国家。他们治理国家几十年的经验对山东来说无疑是十分宝贵的。李光耀资政欣喜地告诉陪同访问的山东省领导人,他没有想到山东的经济发展这么快,3个市的投资环境这么好,省市领导层对发展经济劲头这么足。因此,他和他的企业家们把投资的目标盯在了山东这块土地上。他强调说,我只想用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多年与国外的联系,为山东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资金虽然是一个问题,但只要项目选择得准,是可以通过银行解决的,有些大项目有新加坡参加,和我们联系的外国企业也会参加的。更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这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经济家的推心置腹的批评与建议了。7月9日下午,在他下榻的威海市东山宾馆里,记者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资政先生,您能否按个人的经验谈谈山东这3个城市今后建设的构想?”他十分认真地回答说:“要是我的话更加十分有益的话,我必须十分坦率,而不是担心触犯或者是取悦于对一些项目感兴感的官员们。我想,这3个城市之间一方面需要相互合作,一方面需要相互竞争。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的,无论在美国、在法国、在英国还是在德国,城市之间都在进行这样的竞争,哪一个城市拥有最大的港口、最大的机场和最大的展览中心,那个城市就有竞争力。当你的资金还是非常短缺的时候,你自己的收益将取决于不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基础设施的某一个方面。使它的能力过剩。我想,除非你们有足够的出口资源说明你们有这么多出口的能力,否则,把资源放在扩大对3个港口的出口能力上是一种浪费。必须用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恐怕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很多官员比较习惯于作计划,而不去研究这些计划在建设中带来什么效益。陪同我来访的我们国家一个港口方面的负责人告诉我,他在青岛港参观以后认为,青岛港不用马上增加任何设备,用现有的设备就可以提高吞吐能力,将现有的设备重新安排一下就能提高生产效益。没有任何一个香港的企业家看到青岛港的设备后,会花钱再在黄岛另建新港。对商人来说,他们在港口投资必须有15%的收益率,如果达不到这个数,他们就不会把钱投出去。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计划经济,使得中国官员比较注重于最终的产出,而不重视投资的收益率,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人士和贵国做经济计划的人员的区别。在看问题的角度上不一样,我们总是注重投资的最终效益和它的收益。”李光耀资政在回答新加坡记者提问时也强调说,中国应该控制住经济过热势头,尽量争取在几个月内慢下来,这样可以避免经济到崩溃的边缘。经济增长进程可以一直向上、向上、上了天,可经济本身是上不了天的,只能是暂时的。最好现在就慢下来。一番何等中肯的劝言!   

     “我们今后的努力,是在更大范围内合作的一幅美丽图画”
       在山东省政府为新加坡客人送行的宴会上,赵志浩省长把新加坡和山东的关系,形象地比做是亲戚,并希望双方在今后的日子里常来常往,越走越亲,越走越近。李光耀边听边赞许地点头。是的,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山东的形象在新加坡贵宾心目中的确更美了。对于今后的合作前景,李光耀认为是乐观的。他说,通过访问,我对山东取得经济方面的发展信心更强了。他认为主要有3个因素:第一,山东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第二,山东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这里有很长的海岸线,有非常好的港口和外部世界相连;第三,还有一个非常热心发展新中关系的省领导层和省长,它将成为发展新中关系的推动力。李资政对新加坡与山东的全面合作充满信心,还由于他看到了山东诸多的比其他地方更加优越的因素。他举例说,山东与苏州比,当然苏州离上海近,还有一个大水库,对未来发展是一大优势,但是,苏州没有港口和国际机场,从苏州到上海开车要一个半小时,这一点就不如青岛。此外,他还不止一次地谈到,对于欧洲人或其他外国人来说,在中国作生意面临着特殊的困难——语言和文化。语言不通,法律和制度的翻译就困难。而新加坡同中国不仅相互理解,而且语言、文化是相通的,使得误解和合同解释不通的事情可以避免,也不存在不信任的问题。双方清楚地理解合同、执行合同,合作起来会感到非常愉快。在访问团行将离开山东的时候,李光耀资政十分肯定地告诉赵志浩省长:“我们今后的努力,是在更大范围内合作的一幅美丽图画,是一个更长远的构想,一个不仅仅限于青岛、烟台、威海3市的构想!”中新合作的桥梁已经架起。我们相信,李光耀资政的这个构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现实。

  (1993年此稿当年被评为全省外宣稿件一等奖)

 

 

这 就 是 黄 河 吗  


       自古常带灾难于世人的黄河, 注定还会令今人担忧。
       黄河,做为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个民族。然而,不少人由 于过多地沉溺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却忽略了它桀骜不驯的 脾性和潜在的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尤其近年来,当人们积累起了丰富的治黄经验,创造出半个世纪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使黄河造福于人类变成现实以后,有人便不思用另一种眼光 来审视黄河。只有当他们站在日益抬高的护河大堤上,面对裸露着的、沙土弥漫的河床以及 汹涌不再的、变黑的浊水时,才感到自己的母亲河似乎有些陌生,才可能产生一丝感叹:黄 河,你还能养活你的儿女吗?
 
               断流,断流!
       1972年,黄河的流淌史上首次落上沉重的一笔——下游出现断流,山东省利津水文站连续15天河床净底。这一现象来得 突然,但给了人们一个信号:黄河枯水恐怕从此开始了。果不然,自那年起的25年里有 19年出现断流。进入九十年代,年年断流,断流河段由河口地区上延到河南境内长达6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时间也由过去的夏初提前到早春,且下游一次断游时间逐年加长,最长时达到130多天。今年2月7日,正是人们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时候,济南泺口以下的 河段没水了。这一和当时的喜庆气氛十分不和谐的插曲,又创下了断流开始时间最早的历史 记录。
       历来,黄河为害,水患为最。历史上的无数次决口及改道,曾使千百万百姓遭殃。 然而,今日的黄河却因来水骤减而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新的麻烦。目前,黄河下游 以黄河水为水源的市地共10多个,还有中原、胜利两大油田。黄河断水,无疑会给这些地 区造成巨大影响。仅以山东为例,这个省引黄灌溉面积约2700万亩,占了全省耕地的四 分之一。这些土地每减少一立方米黄河水,就等于减少087公斤粮食。1995年那次 断流,农作物仅缺水因素减产即达27亿公斤。德州、滨州、东营三市因水荒空前,部分企 业停产,约10万人被限量供水。引黄济青、引黄济津、引黄入卫、引黄保泉等工程也不得 不停摆……  据有关部门统计,黄河下游1972年至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 工农业经济损失达268亿元,年均逾14亿元。九十年代年均损失36亿元,农田受旱面 积7千万亩,少收粮食98亿公斤。黄河缘何断流?国家召开的断流及其对策专家座谈 会上,专家们有一个共识:来水量减少,用水量激增乃黄河断流之缘。黄河流域大部分地 区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历来偏少。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气候及人为因素降雨更明显 减少。郑州花园口水文站的资料表明,由于降水原因,九十年代非汛期的年来水量,比五十 年代减少了245亿立方米。相反,沿黄一带的取水量却在逐年猛增。这些地区农业灌溉 、工业用水及城乡人民生活用水的消耗量由五十年代的年均122亿立方米,增加到了九十 年代的300多亿立方米。1950年时,黄河下游只有山东利津綦家嘴一处引黄闸,且流 量小得很——仅每秒一立方。然而目前,仅山东境内就建起大型引黄闸近60座。每到灌季 ,滔滔的河水从这些闸口流出,沿宽阔的渠道奔向广布全省的73个灌区。沿黄上下,人们 在大量享受着河水滋润出的丰果的同时,水荒的紧张局面也由此产生并日益加剧了。
       另外 ,没有统一的水资源调度及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不能实施全河统筹的分配方式 ,一遇枯水期,沿河各地争相抢水、蓄水,上游有水上游取,不管下游河槽干。这又是导致黄河缺水的原因之一。对黄河水的调蓄能力不足,也造成了枯水期下游的用水紧张。尽管黄河上游干流已建起不少梯级 枢纽,但大都调蓄能力微弱。中游虽有三门峡、小浪底两处工程,同样规模太小,达不到关键时节调节中下游分水的作用。一方面枯季缺水,一方面汛季又有大量河水白白流入大海……如此看来,多种因素并存,黄河断流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决堤”,危言耸听的话题?
       1996年年 夏秋之交,黄河上游连降暴雨,自黄土高原而来沿河狂泻的洪水,暴跳着向下游涌去。到了 河南、山东地段,险情明显加大,种着庄稼和驻有村庄的河床全部漫滩,最高水位已超过警 戒线,达到历史最高水位。于是,这里的紧张气氛达到极点。数十万抢险大军日夜在大堤上 筑坝、排险,虽经各方协力拼搏,大堤的安全保住了,可这危险一幕却惊得千百万治黄群众 出了一身冷汗。当时的洪峰流量仅为7600立方米/秒,从历史的角度看,属中常洪水, 和1958年的22300立方米/秒相比,也小了许多,然而却出现如此不可想象的险情 。
       原因何在?根源仍然与断流有关。由于在枯水和断流期,水流速度小,冲力低,对泥沙 的挟带能力减弱,同时失去对河道的冲刷作用,致使泥沙淤积加重,河槽变浅,一有大水便 冲上河床,淤积的泥沙又会使河床再度加高。还说去年那次洪水,由于河道比往年抬高了许 多,这次中常洪水的水位竟比1958年的特大洪水时的水位高出091米。由于漫滩面积扩大,洪水在这儿的推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成为过去同级流量正常流经时间的3至5倍 。仅在山东东明至梁山120公里的河段,洪水居然流了120小时——一小时仅推进一公 里!如此低的流速怎能将泥沙冲走?结果呢,大量泥沙沉积黄河河床,自然,河床比上年又 长高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一旦上游泻下较大的洪水,来不及冲出河槽,其结果将无法 设想。假定未来再来一场同去年一样大的洪水,水位将肯定比去年高,我们能保证现有的大坝万无一失吗?决堤,这是大家不敢说,也不愿说的词。但,如果任断流造成的危害年复一 年循环加剧,如果我们对日益严重的防洪局面缺乏警惕和疏于防范,那么,决堤将不再是危 言耸听的话题。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是遭芑坪痈牡乐肿钪氐氖 K逄埔郧埃坪恿?经山东聊城、临清、临邑、商河等地,至滨县以北入海。宋神宗时期,黄河决口南徙,流经 今菏泽、曹县、徐州、沛县等地,夺泗水入淮河,这条河道持续了700年之久。1855年黄河又在铜瓦厢决口北移,流经东明、范县,在陶城埠夺大清河入海。1938年蒋介石 在花园口炸坝,河水决堤改道南流,入淮河。到1947年花园口合拢,导黄河入故道,形 成现今的黄河河道。历史上的每次改道都伴有土地被吞,人、畜溺死,其损失每每不可估量 。 
       自1946年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领导人民积极治黄,已创造了 连续50多年黄河不决口不改道的奇迹。沿黄两岸的人民是幸运的。他们不仅无须担黄泛之 忧,反而日日年年享受着黄河所造之福。母亲河给予他们的太多太多。然而,他们是否理智 地思考过黄河的未来,是否意识到黄河新添之患呢! 

          黄水变黑,人类的无奈?
       这条源于青海省境内冰清玉洁处的河流,由于地理环境使然,途经黄土高原,浸染了黄土地的颜色。 这色彩对于原本清凌的洁水来说显得有些多余,可这毕竟是自然、朴素的,而且这种色彩成为这条河特有的专色。人们只要想到这种黄色,便自然地与母亲河联系起来。然而,近年来,母亲河的色彩变黑了、变浊了。这还是本意的黄河吗?资料表明,八十年代初黄河废 水排入量为217亿吨,进入九十年代,猛增至40余亿吨。这些污水主要来自流经大中 城市的湟水、汾河、渭河等8大支流和刘家峡到花园口干流河段。黄河干流除刘家峡水库以 上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较小,山东东部河段因两岸有高堤废水不能直接排入,入污较轻外, 中游长达3000公里的河段均遭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兰州、包头河段的石油类物质污染和 挥发酚类化学物质的污染,已达到人体不能直接接触的程度。陕西潼关河段的氨、氮的浓度 严重超标。山东段由于受上游影响,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元素含量在国内外的河流中是偏高 的 。尤其到了枯水期、断流期,由于水量少、流速慢,使河水的自净能力大大下降,污水的比 例远远超过河水,黄河便成为重度污染流。受害最重的首先是两岸以河水为水源的百姓。 山西省因水质污染已造成至少50万人吃水困难,不少地方因饮用污染河水,食以污染水浇 灌过的粮食、蔬菜等,致使癌症患者、畸形胎儿剧增。沿黄一些城市尽管用水多经过净化, 但今日河水的污染程度已到了处理不了的地步。兰州市被迫关闭了2个使用多年的水厂。郑 州市近几年自来水始终有一种鱼腥味,尽管水厂加大处理措施,仍无济于事……
       动植物与人一样同样需要洁净的水,但在黄河污染段中,一般水体污染都超出生物用水标准的数倍。原产黄河的鳗、鲡等鱼类已基本绝种,原本是下游的特产的黄河刀鱼、东方对虾 、毛蛤等也越来越少见。流域各污水灌区的农作物和农田生态环境因受到严重危害,致使土 壤板结,粮食超过食用卫生标准。

      一面是排污增加,一面是河水减少,如若任人们继续自由地毫无顾及地挥洒下去,总有一天黄河将被污染物和废水取代!
               
              救救黄河!
        黄河为害,过去是“三年两决口”,水患频仍。七十年代后五年四断流及九十年代后一年几断流造成的水荒和日益加重的防洪负担 ,伴以严重的河水污染,使旧患未除的黄河又添了新灾。一个个治黄新课题摆在今人面前。 于是,每一个关心黄河事业的人无不从心底里发着呼喊:“救救黄河!”
       实际上,国家有 关部门及无数水利专家早已在研究根治黄河的对策了。毫无疑问,解决断流是根除新灾的 关键课题。为从战略和发展的高度解决断流,专家们开出了两大“处方”:开源、节流。
       从水资源紧缺、分配不当、浪费严重并存的现象看,缓解用水紧张的潜力还大。近期可从调节水价入手,控制沿线无节制取水,实行统一调度, 做到计划分配用水。同时,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出来,使井、渠并用,黄河供水压力即可缓解许多。远期措施可以在黄河中游干流上修建具一定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把汛期的水存起来,非汛期 时 排水下泄,也是缓解水资源分配不均, 以至造成断流的有效办法。引客水补黄水,跨流域引水入黄是最 有效的势在必行之举。尤其是从水资源丰富的南方调水入黄工程,尽管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但只要经过科学论证并动员各方积极行动,保持黄河常年富水的目标即可彻底实现。上述 各种无疑是根治黄河新灾的有效措施。据悉,有关方面已加快了拯救黄河的动作,部分工作 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河南省古都开封城北紧靠黄河的一个小村内,有一尊铸于明代正统年 间的高2米有余的铁犀。古人认为,“铁者金也,为水之母,故蛟龙咸畏之;犀者牛也,性 能克水”。古人良苦的用心十分明确,想借助这尊独角朝天、双目怒视、昂首挺胸的怪兽, 把黄河带来的天灾镇下去。然数百年来,这只威风凛凛的怪兽不仅没把黄河唬住,反倒自身几遭黄龙镇压。如今,人们又把它从泥沙中扒拉出来,恭恭敬敬地重新扶上镇黄之高位。然而频频发生的黄河新灾又使这只传之无极的独角大兽自感无奈。铁犀无语,本也无力,只能依其铮铮雄姿, 一天天一年年地重复着那句话:根治黄河,拯救黄河!其实,人们早已读 懂了铁犀的警言,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黄河、美化黄河。社会在进步,黄河的事业在 发展,待到作为中华文化摇监的黄河恢复了青春,舒舒畅畅、永不歇息地流向大海时,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限于一个中华民族。
     (此文早期在国内报刊发表,继而新华社香港分社向海外发通稿,众多海外媒体予以配图全文转载,纽约时报并联系采访作者。)

 

 

遣送站里的故事
    
      爱,曾经失去,在这儿复得;
         脏,一度染身,从这里涤弃。
                        ——采访手记

     (一)
      一辆大轿车在安丘市南流村村头停稳,两位中年人扶着一个少年走下车来。“这不是小友子吗?”一位村民好像认出了那少年,一把将其拽过去,再次端详一番后,眼泪唰地流下来。“牟训友回来了!”他狠劲朝村内连喊几声。人们迅速赶来,把这个走失两年多的孩子团团围住,亲着,问着,却冷落了那两位护送孩子的中年人。
       他们是谁?他们并非孩子的亲属,也不是上级政府的官员,而是潍坊收容遣送站的职工。在潍坊繁华地段的一个浅胡同内,高墙围起一座奇特的院落:厚重的铁门扼住一段幽长的甬道,甬道尽头排开十数间平房。住在这里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可以在这儿自在的生活,却很少有机会走出铁门之外。这个看似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就是山东省民政系统的一个基层单位——潍坊收容遣送站。
       担负鲁中地带中转与转遣任务的潍坊收容遣送站,长年集中着从街头巷尾、桥底檐下收容来的乞丐、扒手、迷途者、流浪汉、痴呆人、卖淫女……这些人在这儿接收甄别、审查和教育,然后有组织有秩序地遣返回各自亲人身边。全站20多名职工以苦为乐、团结一心,抱定“上为国家分忧,下傩战饽选钡木鲂模换缁峄肪常稚缁嵛榷ǎ谡飧鱿饰酥奈厥夤穹务的特殊岗位上,做着不寻常的贡献?br/>        一天,在汽车站流浪了多日的一个男孩被送进站内。孩子八、九岁的样子,几条破碎的布片胡乱缠在身上,又脏又瘦的脸上嵌着一双闪着乞求目光的大眼。显然,他离家已经很长时间。他的父母此时该多么着急。站里立即开会商讨收容方案,决定先把孩子安顿好,同时尽快帮他找家。教育组的老职工陈秀臻,像待自己儿子一样,给他洗澡、换衣、喂饭……孩子在这家庭般的环境中失去了拘束感,主动和陈秀臻攀谈起来。“阿姨,我想家”一口近似东北地区的话音。“那你告诉阿姨你的家在哪?”“记不得”“你小时候都上什么地方买东西?”“ 吉林。”孩子含糊地应答着。100多封寻查信向吉林省所有铁路沿线的公安机关、收容遣送站发去。3个月过去了,无一回复。陈秀臻急得吃不好睡不熟,难道孩子述说的地址不对?她把一位称作“活地图”的收容对象叫来:“你和孩子拉拉近乎,看能否寻出点线索。 ” 这一招果真见效,没过几天,“活地图”跑来告诉:“不是‘吉林’,是‘金林’,内蒙古的金林。”陈秀臻喜出望外,赶紧打印信件,向金林发去。很快,金林农场回复一信:“孩子是我们这儿的,名字叫牟长禄,已经走失4年,其母因想儿,眼睛哭瞎了……”几天后,小长禄的哥哥来到潍坊。当这位青年走进遣送站大院,看到自己的弟弟切切实实站在面前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抱住一位工作人员的双腿,声泪俱下:“你们真是好人,大好人啊!” 
      收容遣送站的全体职工,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全放在为收容人员提供爱心和温暖上,每当做出一份努力,或完成一次任务,得到群众的赞许时,心中便充满喜获丰收般的满足,从而也更坚定起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二)
      1992年除夕之夜,正是路静人稀时,一辆收容车驶进收容遣送站大院。老站长刘荣昌从车上跳下,引导出一群衣衫褴褛、神态各异的青少年。值班人员清点一下,共27个。春节,是人们阖家团圆、尽享天伦之乐的日子。可那些三三两两流落街头或绻曲墙角的流浪者,却给节日的城市添上一抹不祥的气氛。刘荣昌深知自己的责任,更疼爱这些无家可归者。所以,每到大年除夕,他总亲自带车上街收容,这是他自来遗送站工作后在站里过的第19个大年夜。    
      一大盆冒着热气的水饺端上来了。刘荣昌第一个抄起筷子:“来,我们这一家人过个大团圆年!”刚才还在寒风中哆嗦着期盼初一早晨能有和熙阳光的这群青少年,一下子惊得目瞪口呆:莫非这是幻觉?可当他们终于肯定了主人那热情而又恳切的目光时,才接受了眼前的事实,一个个狼吞虎咽起来。
      在许多人看来,那些被收容进站的五花八门的“不务正业”者,均属“社会垃圾”,因而,闻则躲之,近则斥之。而在收容遣送站职工们眼中,他们同样是人,同样具备与公众一样的情感与尊严。尽管他们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较小,可如果疏于管理,或有意鄙视,他们就可能变为社会发展的一种逆动力。因此,职工们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服务于社会进步的高度来对待,把收容对象当亲人,尽全力为其输送温暖。
      他们给收容人员创造的是一个舒适的环境:院内栽花植槐,住房宽敞明亮,床铺平整洁净,饭菜量足适口。夜晚,游艺室开放,大家还可以欢聚一起尽情娱乐。他们为收容人员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服务:生活上,吃、穿、睡、医、玩无所不管,精神上,利用各种机会和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感化、劝慰,促使他们增强步入新生活的勇气。
      1994年初春的一天,潍坊火车站的公安人员抬来一名神志模糊的名叫陈启良的老人。此人身体下部大面积严重冻伤,且已溃烂,尽管患部裹着厚厚的破布,浓烈的腥臭味还是向外散发着,病情十分严重。为挽救这位危重病人,副站长张永祥给他简单清理一下以后,立即转送进医院。在长达一个月的住院治疗期间,站里天天派人陪床,料理病人起居,隔三差五,站领导还拎上水果前去探望。出院后,安排老人在站里又疗养一段时间,待病情基本好转,方用车送其回老家。打那,老人逢人就说,是遣送站救了他的命。
   
    (三)
      然而,收容进站的对象,毕竟与常人差异巨大,管理起来难度可想而知。脏、累、烦不说,每时每刻还可能发生料想不到的情况,甚至遭受伤害,没有一种毅力和献身精神是难以坚持下去的。
       收容遣送站门外,一位刚从外地转来的“上访客”两手卡腰,扯着嗓子叫骂:“让老子进去蹲监狱,没门儿,不信,有能耐的拉我进去试试!”职工钟度高走上前去劝抚:“政府会给你负责,有问题不要紧,住下后慢慢解决,我们也可帮忙……”“咚!” 小钟的话还未讲完,一个硬拳飞来,他感到面部一阵麻木,两颗门牙被打落下来。
       教育科一位老职工正在为一神经失常的女外流人员喂饭。对方直勾勾瞪着大眼,嘴巴死活不张开。劝说半天,她倒反咬一口:“你端的碗里有毒药,想害死我呀!”说着,把胳膊猛劲一抡,一碗热汤浇在了老职工头上。这位职工真想狠狠还手教训一下对方,可她还是克制住自己,扭头跑进站长办公室,将压在心中的冤屈发泄出来:“世界上再没有比干咱们这行更低贱、更受罪的了。”“打不还手,你做得对。”站长鼓励着她:“为这些特殊公民服务,难免受委屈。咱们这里虽说不是战场,可弄不好流血、牺牲都会发生。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收容来的一个个兄弟姐妹的幸福,我们担些惊、受些怕,甚至付出更惨重的代价,还是值得的。 ”
       多年来,潍坊收容遣送站不间断组织职工学先进、比先进,在增强大家公仆意识的同时,努力提高每个人的业务素质,使全站的管理水平不断上档次,受到上级和被遣送人员及其家属的赞扬。
       1994年夏季的一个中午,正是收容人员开饭时间,业务科科长李斌照例到房间巡查。当来到女房间时,一个女青年的异常表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姑娘低垂着头,两眼红红的,桌子上的饭一点都没动。李斌走向前去:“喂,饭都凉了。”姑娘猛地一惊,一只手迅速向身后藏了一下,又下意识地去抓桌上的筷子。就在此时,她手腕上一大块新鲜伤痕显露出来。李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一把抓起对方的手臂,“你刚才搞什么名堂了?” 对方脸色唰地变得惨白,小孩向大人认错般从身后摸出一块还带着血迹的玻璃片……副站长郭效忠闻讯赶来。他清楚,姑娘是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才做出轻生决定的,一定要劝其回心转意。“生活的路子都是高低不平,但只要认真走,条条都走得通。”郭站长心平气和地开异她:“18岁,正是闯大道的好时光,要珍惜这个年龄。”“可大家都不理解我。”姑娘哽咽着。郭效忠认真地帮她出主意:“第一,你拿出勇气来,从现在起先走好第一步;第二,遇到困难回头来找我们……”姑娘眼中开始闪动亮光。
      一个大雨天,站里热闹非凡,是送姑娘回青州老家的日子。站领导和许多职工都来为她送行。姑娘特地换了一身新衣服,依依不舍地和大家告别。郭效忠拍了一下她的肩膀,最后一次叮嘱道:“孩子,回去后打起精神好好干,我们等着听你的好消息。”姑娘眼中噙着泪花,一个劲儿点头,可就是说不出话来。车子载着姑娘消失在雨雾中。  顿时,这些在收容遣送站这个特殊岗位上工作的人们,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幸福、特殊的光荣。   (1995)

 

 

 

济南有位日裔老寿星

                               

      在济南市七里山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有一个远近闻名,专为儿童诊病的诊所。诊所的坐诊大夫,是一位年过百岁的日裔老人——山崎宏。

      至今,山崎宏在中国已经度过了70多个春秋。
 

      日本侵略军的叛逃者

      1937年,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从此拉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兵源不足,日本当局在国内大肆征兵,一些青壮年男子都被驱赶到了战场。山崎宏不得不痛苦地穿上了军装,加入日军第10师团步兵第33旅团。之后他作为随军军医,来到了中国。

      30岁的山崎宏在当时的日本士兵中是年龄最大的。当看到一批批手无寸铁的中国老人、妇女、儿童倒在自己同伙的枪口下时,他痛苦万分。

      山崎决定逃出军营,不再做一个人人痛恨的侵略者。1937年11月的一个晚上,他蹑手蹑脚地走出营房,大概判断了一下方向,撒腿狂奔。他只有一个念头:逃离战争,赶快回家。开始,他顺着铁道跑,后来又不分方向地随便跑。怕军队追捕,他白天找个地方躲藏起来,晚上继续前奔。饥饿加上惊恐,他的体力很快消耗殆尽。他只好一路乞讨。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接触着中国百姓,便越发觉得日本军队的行为罪恶深重。

      不知过了多少天,他走到一个村庄时,又累又饿,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求生的本能促使他鼓起勇气敲响了一家农户的门。

      山崎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躺在那户农家的灶窝里,身上盖着露出烂棉絮的棉被。一位善良的中国妇女和她的丈夫静静地看着他,脸上露着欣喜的神情。

      山崎看着那对淳朴、善良的中国夫妇,眼含热泪,深深鞠了一躬,又一次踏上了东去的路。

      吃着那对夫妇给他烙的大饼,他一路往东走。不知又过了多少天,最后,他来到了济南附近的一个村庄,停住了脚步。

 

      留在中国的追求

      那对以德报怨的中国夫妇,使山崎宏心里萌生出今后要替同胞终生赎罪的念头。

       在济南落脚后,山崎宏改名换姓,凭着自己的日籍侨居身份,在日本人控制下的济南铁路局找了份看管仓库的工作。

上班第一天,日本领班把山崎宏叫过去,叮嘱他说:“你要严加提防中国人。如果发现行窃者,可以就地结果他们!”

      山崎宏表面上答应着,却在暗地里帮助那些穷苦的中国百姓。一天夜里,他被一阵轻微的响动惊醒了。借着微弱的路灯光,他看到两个衣着破烂的青年人,正从铁窗缝里往外拽毛毯,但毛毯被一个铁钉死死挂住了。山崎宏悄悄爬起来,把毛毯从铁钉上掀起,然后扔出了窗外。那两个年轻人以为有神相助,扛起毛毯消失在夜色中。

      两个青年人认识了山崎宏。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引起了日本领班的怀疑。他把情况报告给驻守火车站的指挥官森田中队长。森田大怒,当即派人把山崎宏关起来,进行拷打,让他招认私通八路。山崎宏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他咬定这些事情与他无关。

       他被放出来后,那两个中国小伙子来看他,称希望和他结拜兄弟。他直摇头:“我是侵略过中国的罪人。中国人救过我,我这样做是在赎罪。”

    “你重情义,是条汉子,跟咱山东人脾气相投!”两人不由分说,把他带回家,并用饭菜招待他。家里人还送给他一套新衣服。听说山崎宏从小没了父母,这家的老人收他为义子。后来,他们又张罗着给他找媳妇。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

      当时,在华的日本人都陆续回国了。山崎宏也给哥哥去信,说明了自己在中国的情况。哥哥催他赶快回家。

      山崎宏却毅然留了下来。他说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报答善良的中国人民。军医出身的山崎宏把家安在了济南。他开了个小诊所,专为当地百姓治病。

      很多病人穷得没钱付药费,他拿药送出门:“算了,走吧。”病人不好意思再来,山崎宏便派妻子到病人家里问候:“好了没有?不行,再去诊所看看。”

       因为常常免费送药,山崎宏一家入不敷出。一次,病人送来了一个窝头,夫妻俩分着吃了一天;有时家里实在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他们就只能饿肚子。

       1952年,山崎宏与几名医生成立了郊六区联合诊所。那时的郊六区是贫困山区,条件非常艰苦。山崎宏出诊经常要翻山越岭。深夜,只要有人来叫,他点上一盏油灯,拿根棍子就上路了。往往天亮后才一身疲惫地回来,顾不得休息又去上班。

       一年,日本大使来到中国。

       这位大使见到山崎宏,就问他:“我听说现在还有中国人叫你‘鬼子’,你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山崎宏回答:“我了解他们,他们嘴上这么习惯地叫,其实心里对我并没有恶意。他们恨的是当年的日本侵略军。就因为这,我才要留下来替日本人,也替自己的那段经历赎罪。”

       1982年,山崎宏回日本家乡一次。哥哥替他在日本的医院找了份工作,每月30万日元,希望他能落叶归根。

      山崎宏一口拒绝了:“我离不开中国。”

       如今,每年山崎宏都会收到日本政府发的一笔养老金,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他几乎每次都以各种方式把这笔钱捐出去。

      2003年,山崎宏因病住院,萌生了捐献遗体的念头。他专门把山东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请到家里,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填上自己的名字,又盖上印章,说:“我死后不回去了,就永远留在中国了。”

      2008年底,山崎宏在济南度过了百岁生日。生日前夕,济南红十字会送来了他签署生效的遗体捐献卡和荣誉证书。这份特殊而且珍贵的礼物,令山崎宏很欣慰:“留在中国,就是想用一生赎罪,最后这个心愿已了,再没有遗憾了。”山崎宏那天的中午饭吃得特别香。

 

       行医诊病度晚年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山崎宏退休,进了一家诊所。因为医术精湛,方圆几里没有不知道他的。很多人从老远的地方慕名来找这个“日本大夫”看病。

       如今,这家诊所搬到了七里山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已经103岁的山崎宏,每周除了休息一天,仍坚持到诊所上班:早上7:30到诊所,10:30离开。每天都很准时,而且风雨无阻。诊所不大,也就10平方米的样子,也没有什么先进的仪器设备,却经常被慕名就诊的人们挤得满满当当。

      年事已高的山崎宏,近年来耳朵有些背了,病人和他交流往往需要用笔写。经验丰富的山崎,即便对方写出的只是潦草的几个字,也能分析出病情的原委。他一丝不苟地工作在自己的小诊室里,热情接待那些前来就诊的人们。尤其是孩子消化不好、咳嗽哮喘、腹泻或者气管、肺部有炎症的,家长们仍旧专门要找山大夫给看病。前来看病的人们有周边小区的居民,有从老远的大西郊、高新区赶过来的,还有的甚至从外地几经周折找来的。他们不论远近,都是奔着山崎宏老人来的。因为他们信任山崎的医术,更佩服他的精神。

      今年2月的一天,有位带孙子看病的老大爷还拍下了山大夫为孙子看病的照片,留作对这位日本老人的珍贵纪念。另位带孩子看病的母亲说,她的孩子2岁多,以前感冒发烧都是去大医院。打针、吃药甚至住院,花费多、孩子受罪不说,炎症总是治不彻底。自从打听到这位远近闻名的日本大夫后,但凡孩子感冒咳嗽的,都是过来让山大夫给瞧瞧。最多不过6服小袋的中药,加上诊疗费,也超不过50块钱,孩子的病就好了。现在,她的孩子已经有一年多没打过针了。

      每当有人问山崎宏: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坚持到诊所来,不缺吃不缺穿的,在家颐养天年多好?他总是默不作声地指一指玻璃板。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纸条,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个重养生的百岁老人

      在济南生活了70多年的日裔老人山崎宏,经常穿双老布鞋笑眯眯地走在街上。人们热情地和他打招呼。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已经103岁高龄。因为他的形象绝对与年龄不相匹配。

      这位百岁老人除了耳背,视力也大不如前外,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仅至今仍坚持天天出诊,无疑就应算是人间的一个奇迹。

      除了上班,山崎宏回家后还坚持做家务。他很爱干净,自己房间的卫生自己打扫,从来不让别人代劳。

      据家人介绍,老人一生不吸烟、不喝酒、不暴饮暴食。吃东西很杂,从来都是粗细结合,喜欢吃各种水果,却很少吃肉。这倒与日本人的习惯不无关系。在日本,即便是大规模的宴席也难见到高脂肪的红肉。用老人自己的话说,红肉味道好,但不能常吃。

      在山崎宏看来,过食佳肴、过饮美酒、肢体不勤、喜卧等都是过于疼爱自己的表现,其结果便是有害于身体健康。所以,一切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劳动他都主动去做。

      山崎将养生四要素归结为不怒、不焦虑、少言、寡欲,就是要保持心情平静,很好地控制怒气和欲望,减少忧郁和担心,不懊恼、不苦闷。

      据邻居介绍,每次看到山崎,老人都是一脸微笑,在诊所,从没见他跟谁红过脸。

      其实,熟悉他的人们都知道,山崎脾气很倔。不过他很会控制自己。有的人一点小事能记一星期,有的人发过脾气也就忘了,他属于后一种。这更让人对他产生了一份敬仰。山崎老人说,性情的能张能抑,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他经常劝周围的人,遇事要“多思,少燥”。

      曾有人总结出日本人长寿的“八字养生法”:童心、龟欲、蚁食、猿行。意思是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像龟一样无欲无求不勉强,不生气;像蚂蚁一样饮食平衡;像猿一样经常活动,以使血液运动流畅。初时觉得矫情,反观山崎宏,才发觉其合理性。

      遵循养生之经的山崎宏,尽管经历坎坷,生活多难,但却健康、快乐地走过了100多年的路程。相信,他创造的人生奇迹,还会不断地被自己刷新。   (2010)

 

 

冠 军 这 样 炼 成

                                 

      读者,当你拿到这期刊物,在第一时间扫视印在封面上的人物形象时,大概不会相信,这位容光焕发、精神矍铄的老者今年已经年逾八旬。你可能更想不到,老者的名字竟还和运动会比赛的冠军联系在一起。
      记者告诉你,这位老人是曾担任过省老体协副主席的山东省体育局退休老干部,名字董锡昭。在刚刚过去的山东省省直系统老年运动会台球比赛中,参加个人比赛争雄的这位老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把冠军的奖项收入自己名下。
      80岁老翁爆冷摘冠,成为这次运动会上最热门的话题.
    “原本没有奔着冠军去,只是想尽自己的技术水准参与一下。”和记者谈起这次夺冠,董老一脸的坦然与淡定。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他欣喜不已——经过多年的钻研和磨炼,自己的技术水平终于又有了新的长进。
       退休前一直在体育系统工作的董锡昭,从年轻就爱好多种体育项目。后来,由于脚腕踝骨病变的原因,不能再做剧烈运动,于是便端起长杆,站到台球桌前。打台球不须急速奔跑,动作也不剧烈,但一样能在运动中让大脑、眼睛以及全身各部位得到协调性的锻炼。无疑,这是他再适合不过的一种项目选择。
       当时的省老体协活动室内,有八副台球案。董锡昭既是那里的管理者,又是台球运动爱好者,隔三差五,就组织部分老年人比试一番。逐渐地,他的球艺有了进步,对这项运动便更加执迷,一天摸不到球杆,心里就会有种没着落的感觉。
       一次,他约几位球友去机关宿舍区内的台球室聚会。大家从晚饭后把杆开玩,边打球边论艺,时间在对打和谈笑风生中逝去,不知不觉到了第二天早上的六点钟。在树雀们叽叽喳喳的催促声中,大家各自匆匆返家,自然都挨了老伴的一顿数落。
       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董锡昭自感技术进步的同时,身体素质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脑子灵泛了,视力增强了,个人的急性子脾气也改得沉稳了许多……于是,他决心再利用自己多年在体育系统工作过的优势,把周围一些老年人组织起来,让大家在台球桌前玩出一番名堂。
       在董老的倡议和组织下,2002年,山东省由老年人为成员的“山东百乐台球俱乐部”挂牌成立,在全省开了老年台球专业组织创建的先河。这个俱乐部横向坚持普及,纵向多方联络,先后16次参加省级以上各种比赛,多次夺得过冠亚军.
       2005年,董锡昭又通过联络华东地区六省市的老年台球爱好者,在青岛举行了全区首届台球邀请赛。经精心组织,赛会搞得圆满、成功,引起参会者及社会广众的赞许。于是,大家一

评论(0) | 阅读(300) | 我的更多文章

 发表评论
您来做第一个为该作品点评的人吧~

| 共0条留言 | 页次: 1/0 | 10条留言/页 | 第一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后页 转到:
  发表点评                                            目前有0人对该作品发表了点评
  请输入评论标题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试试
* 必须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书画服务中心无关。
* 我站评论管理人员或者艺术家本人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中心网站点评系统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的二维码           

我的传媒中心 更多

 


我的互联网信息 更多
Baidu
Google

我的30国介绍



我的服务团队       服务流程 演示

直售服务电话: 点击查看
第一经纪人: 点击查看
全国画廊网点: 点击查看
全国经纪人网点: 点击查看


我的保真鉴定库       演示 更多



我的作品点击TOP10

无尽的路 ()
好日子 ()
枝头春早 ()


我的最新动态

我35年拍3幅佛山倒影
如何拍好海岸风光
如何拍好雪景
悉尼歌剧院散记
谈谈室内拍人物照的用光技巧
在岱顶,见证08年第一缕阳光
山区又披新秋装
谈谈人物摄影的背景处理
醉人的帕米尔风光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巡礼


访客最新留言

我要留言 全部留言

国画艺术名家王承善官方网站 | 电话:点击查看 | 帮助中心
15966647833 40064062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ICP B2-20041068号 信息产业部:鲁ICP备 09036950号
打开
关闭